第24章(1 / 1)

池袋东口,“百合”居酒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擦拭得一尘不染的木质吧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味噌汤香气和咖啡的醇香,宁静而祥和。百合婆婆坐在柜台后,戴着老花镜,正仔细地核对着一叠进货单据。陈静系着干净的围裙,在一旁安静地擦拭着玻璃杯,动作轻柔而专注,神情沉静。经历了上次入管局虚惊一场的风波后,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显得更加珍贵。

“叮铃——”门上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陈静抬起头,脸上习惯性地露出温和的笑容:“いらっしゃいませ……”她的声音在看到来人时,微微顿住了。

门口站着一位穿着得体、气质干练的中年女性,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她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些的男人,手里拿着相机。他们看起来不像是普通的食客。

“打扰了。”中年女性走到柜台前,出示了一张名片,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我们是《东京食尚》杂志的记者,敝姓小林。我们正在进行一期关于东京地道小店的专题报道,听闻‘百合’居酒屋的豚汁和家庭料理非常有名,想对店主进行一个简短的采访,不知道是否方便?”

《东京食尚》?杂志采访?陈静的心微微一跳,下意识地看向百合婆婆。百合婆婆放下手中的单据,摘下老花镜,脸上依旧是温和从容的笑容,眼神里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

“采访?”百合婆婆的声音平和,“我们只是家小店,做些街坊邻居喜欢的家常味道,恐怕没什么值得报道的。”

“您太谦虚了,百合婆婆。”小林记者笑容真诚,“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经营的家常味道,才最打动人呢!我们很多读者都在寻找这种承载着人情味和匠心的老店。”她的目光扫过干净整洁的店堂,落在陈静身上,“这位是您的助手吗?看起来也很专业呢。”

百合婆婆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陈静的身份,只是温和地说:“静酱在这里帮了我很多忙,手脚很麻利,学东西也快。”

小林记者的目光在陈静身上停留了片刻,带着善意的欣赏:“能跟着百合婆婆学习,真是幸运。婆婆,您看,能否占用您一点时间?我们想了解一下‘百合’的历史,您的烹饪理念,还有这碗让那么多人念念不忘的豚汁,究竟有什么秘诀?”她的话语诚恳而富有感染力。

百合婆婆沉吟了一下。她看了一眼陈静,又看了看小林记者真诚的眼神。她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能让更多人知道“百合”的机会。虽然她生性低调,但为了这家小店,为了那些支持她的老客人,也为了……让静酱的努力被看到。

“好吧,”百合婆婆终于点了点头,笑容慈祥,“不过,秘诀什么的,可不敢当。就是些用了心的家常做法罢了。”

采访开始了。小林记者的问题细致而专业,从居酒屋的创立、几十年的变迁,问到食材的选择、汤底的熬制、火候的掌控。百合婆婆娓娓道来,话语朴实无华,却处处透着几十年积累的智慧和对食物的敬畏。她提到每天清晨用昆布和柴鱼片耐心熬煮出汁,提到自家秘制味噌酱的独特风味,提到对每一种配菜新鲜度的苛刻要求……

当被问及“百合”坚守的味道是什么时,百合婆婆沉默了片刻,目光温柔地扫过店堂里熟悉的陈设,最后落在安静地站在一旁、眼神亮晶晶的陈静身上。

“是‘安心’吧。”百合婆婆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像回到家一样,能喝上一碗暖胃暖心的汤,吃上一口放心、舒坦的饭菜。不需要多华丽,但每一口,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客人的信任。”她顿了顿,看向小林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像静酱这样,愿意沉下心来,一点点学,一点点做,把食物真正当回事的,不多了。”

小林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百合婆婆话语中对陈静的肯定和期许,镜头也适时地对准了陈静。陈静的脸微微泛红,有些局促,但百合婆婆那番关于“安心”和“良心”的话语,却像一股暖流,深深地注入她的心底。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这方寸灶台间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在守护一种珍贵的、名为“安心”的价值。

采访进行了半个多小时。摄影师拍摄了百合婆婆熬汤的场景,拍摄了陈静专注切配的侧影,也拍摄了店堂里温馨的氛围。当小林记者最后提出想拍摄一张百合婆婆和陈静一起在厨房的合影时,百合婆婆欣然同意,并温和地将陈静拉到身边。

“静酱,来。”百合婆婆的声音带着鼓励。

陈静有些紧张地站在百合婆婆身旁,面对着镜头。闪光灯亮起的瞬间,她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带着些许羞涩却无比明亮的笑容。这一刻,她不再仅仅是那个躲在后厨洗盘子的“黑户”,她是“百合”的一份子,她的努力和存在,正在被记录,被认可。百合婆婆那只温暖而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搭在她的手背上,传递着无声的力量和支持。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如同破土而出的嫩芽,在这片名为“百合”的温暖土壤里,悄然生长。

最新小说: 精酿三国 梦林游记 宁静与喧嚣 夜幕之后的人生百态 不默而生 史记1:金白水清 汉末之群英逐鹿 三侠五义笔记 医道留香 星海即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