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商周时代,规矩如同沉重的锁链,紧紧束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商周的空气中弥漫着古老而庄严的气息,男二十六不娶,女二十不嫁,一旦违背,便是犯下重罪,如同触碰了不可言说的禁忌。
在这个时代,个人隐私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婚丧嫁娶,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严格的规定所框定。
血脉,是尊贵与权力的象征,流淌在每个人体内的血液,仿佛决定了他们一生的轨迹。若女子未能在规定的年龄出嫁,等待着她的将是无情的惩罚,被贬为奴,一生再无翻身之日;男子亦然,若未能承担起传宗接代的责任,同样会面临严苛的制裁。
——书接上回——
神威十二年到神威十五年之间,西梁女帝萧绰,英姿飒爽,坐于契丹王庭之中,以诸京为铁蹄之下坚实的基石,筹划着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征途。
东方,女真部落傲立山林,以为凭借天险可高枕无忧,却不知萧绰已暗中联络各路勇士,以奇兵突袭,女真人措手不及,纷纷缴械投降,那曾经坚不可摧的防线,在萧绰的智谋与勇力面前,如枯木逢春,瞬间瓦解。
西面,党项与回鹘两大势力盘踞,互为犄角,萧绰却毫不畏惧,她亲率大军,跨越茫茫戈壁,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捣党项腹地,党项王城火光冲天,战鼓震天,两军交锋,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萧绰身披重甲,手持长枪,冲锋在前,所向披靡,党项勇士在她的威势下纷纷败退。随后,她又挥师西进,回鹘部落望风而逃,不敢与之争锋。
北方,铁骊族依仗严寒之地,以为无人能及,却不知萧绰早有准备,她命人打造特制战甲,抵御严寒,又训练了一支精锐的雪地骑兵,如幽灵般穿梭于雪原之上,铁骊族猝不及防,被这支神秘的骑兵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只能俯首称臣。
与此同时,萧绰深谙联合之力,她派遣使臣远赴玄宋帝国,与玄宋皇帝严浩缔结盟约,共同对抗西夏。
严浩在政治军事上重用贤能,吕夷简、范仲淹、鲁宗道、薛奎、蔡齐、陈尧佐、韩亿、杜衍、庞籍、吴育、王尧臣、范祥、孔道辅、余靖、胡宿、田况、王素、韩琦、富弼、文彦博、种世衡、狄青、王德用、刘旭,等一众能臣各展所长,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两军联手,西夏瞬间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战火连天,硝烟弥漫,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字希文,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严浩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推行改革。
不久后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富弼,字彦国,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
狄青、王德用、刘旭三人出兵,西夏王城最终被团团包围,城破人亡,西夏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西夏国被铁蹄踏平的尘埃落定之后,玄宋皇帝严浩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上,面容冷峻而深邃,眼中闪烁着对过往的沉思与对未来的筹划。
贤贵妃蒋昕妍轻移莲步,缓缓走至他身旁,声音柔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西夏虽灭,但文化之瑰宝不可失。何不借此机会,广纳贤才,将华~夏~历史上各国各朝的艺术精髓收集整理,以彰显我大玄宋之文化底蕴?”
严浩闻言,目光一亮,随即拍案而起,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弥漫整个大殿:“爱妃所言极是!即刻下令,重用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五位学士,命他们遍访古籍,搜罗散落民间的艺术珍品,无论是书画、雕塑还是音乐舞蹈,皆要一一记录在案,不得遗漏。”
一时间,五位学士领命而出,神色凝重而激动。
他们深知,这不仅是对个人才学的考验,更是对历史传承的一份责任。
宋庠与宋祁兄弟二人,夜以继日地埋首于浩瀚书海,时而争论不休,时而相视一笑,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尹洙则深入民间,亲自探访那些世代相传的手工艺人,记录下一段段即将消逝的技艺传奇。梅尧臣与苏舜钦则游走于山水之间,寻找那些隐藏在自然之中的艺术灵感,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一次发现都如获至宝。
与此同时,蔡襄、燕文贵、武宗元、许道宁四人,则被赋予了搜集编辑小说传说的重任。
他们或潜入市井巷陌,聆听老人口中的古老传说;或深入山林古刹,探寻那些刻在石壁上的神秘图腾。
每当夜幕降临,四人便围坐一起,火光映照下,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那些古老的故事在他们的笔下渐渐鲜活起来。
而在文学诗词的领域,晏殊、苏洵、欧阳修、赵昌、易元吉,五位大家,更是被寄予厚望。
他们不仅要收集整理历代的诗词佳作,更要从中提炼出华夏文化的精髓。
晏殊以其温润如玉的文采,引领着众人品味诗词中的意境之美;苏洵则以其深邃的思想,剖析着诗词背后的历史变迁;欧阳修则擅长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赵昌与易元吉,则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诗词与书画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此外,张先、柳永、文同、郭熙、王诜,五人,作为替补编辑,同样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或擅长音韵,或精通书画,或对自然有着独到的见解,每当主力团队遇到难题,他们总能及时伸出援手,共同攻克难关。
整个编辑团队,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一个部件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共同推动着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向前迈进。
在这场紧张而激烈的文化抢救行动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华夏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而这一切,都将在玄宋皇帝严浩与贤贵妃蒋昕妍的见证下,成为一段永载史册的辉煌篇章。
神威十五年三月,春寒料峭,紫禁城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皇帝严浩端坐于龙椅之上,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决绝与期待。
曾经的文妃如今已晋升为皇贵妃的黎沐乔,身着华丽的衣袍,款步轻移,走到严浩身旁,轻声细语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力量:“陛下,学术乃国之根本,思想乃民之魂灵。若能将天下学士之精华汇于一堂,定能使我朝文化繁荣昌盛。”
严浩闻言,目光炯炯,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严浩当即拍板,决定重用孙奭、刘敞、胡瑗、孙复、石介、李觏、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宋敏求、范祖禹、刘恕、刘邠,十六位饱学之士,命他们着手进行思想学术的编辑与收集统一工作。
一时间,诏书频发,十六位大儒被迅速召集至京,他们或来自山林,或出身名门,却都怀揣着对学问的无限热爱与执着。
在皇宫深处的一座藏书楼内,灯火通明,十六位学士围坐一堂,争论声、翻书声此起彼伏。孙奭以其深厚的儒学底蕴,引领众人探讨孔孟之道;刘敞则以其广博的历史知识,梳理历代学术脉络;胡瑗、孙复等人则各抒己见,从哲学到文学,从政治到伦理,无不涉猎。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激烈的思想碰撞,每一次观点的交锋都仿佛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而黎沐乔,这位幕后推手,时常悄然现身,聆听学者们的讨论,偶尔提出一两点精辟见解,让众人刮目相看。
黎沐乔的存在,如同一股温柔却坚定的力量,推动着这场学术盛宴不断向前。
转眼间,时间已至神威十五年九月,秋风萧瑟,皇宫内又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
良贵妃董佳妮,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向严浩进言:“陛下,科技乃强国之本,学术乃进步之梯。若能集天下能工巧匠、智者贤达,共谋科技之道,我朝必将繁荣昌盛,屹立不倒。”
严浩听后,心潮澎湃,当即采纳了董佳妮的建议,决定重用惟一、钱乙、燕肃、毕昇、沈括、贾宪、苏颂,七位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命他们全力投入到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学术工作中去。
这七人,有的精通医术,有的擅长机械,有的则是数学天才,他们的加入,无疑为皇宫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在皇宫的一处秘密实验室里,王惟一正专注地研究着人体结构,试图革新医术;钱乙则在一旁,以草药为笔,以医术为墨,书写着救死扶伤的传奇;燕肃与毕昇,则忙着改进印刷术,试图让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沈括、贾宪、苏颂等人,则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整个皇宫,仿佛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学术熔炉,各种思想、技术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紧张而激烈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严浩站在高处,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他知道,这一场学术与科技的革命,将彻底改变未来的命运。
——未完待续——